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高唐资讯 > 人文高唐

田兰身: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14/2/4 0:18:25 来源:转载 浏览次67643 作者:佚名

 
田兰身,女,1938年生于高唐县高唐镇小田楼村(今属人和街道)一个教师家庭。1954年在祁寨小学毕业后考入高唐中学。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校团委大队辅导员。1957年考入夏津一中,1960年考入山东煤矿学院电机系无线电专业。1961年因师资短缺,学校将五年制的无线电专业改为四年制的机电专业。次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学校压缩人员,国家又急需专业人员,1963年他们提前毕业,她和班上七个同学被分配到北京矿务局。
    报到后,她被分到坐落在京西大山沟里的木城涧矿机电科。该矿是个老矿,且设备陈旧,种类复杂,设备维修困难很大。有的设备坏了根本无法找到配件,只能靠技术人员实地测绘后再加工制造。她分管矿山的压风机、抽风机、水泵和绞车四大机械的维修以及设备迁移位置时的设计安装等技术工作。对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来说,面对那些奇形怪状的设备及工人师傅对技术人员那种信赖和期待的眼神,她内心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下决心做好这项工作。她每天下现场,爬大山,钻山洞,了解每台设备的性能、常出现的故障和处理的方法等问题,并一一记录在案。她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测绘抽风机主轴,测绘后再由外协加工制造。而要用机电科那几件简易的测绘工具来完成任务,她感到很头疼。她围着抽风机转了整整一个多星期,翻来覆去测量,反复研究后,设计安装了三台卧式100马力压风机和一台井下斜坡50马力绞车。解决了井下几千工人尽快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大问题。她还利用业余时间为青年工人讲课,提高他们识图能力和常用到的数学知识,得到了党组织和工人师傅的认可。
    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被调到政治处组织科,1968年又归队负责机修厂的技术管理和全矿中小型设备的维修工作。“文革”中她不受派性运动的干扰,除完成正常工作外,还和矿上的技术能手搞技术革新,先后为解决井下水沟排水问题仿制了潜水泵;为提高煤仓火车装煤效率,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把人工操作的闸门改为机动操作;为方便大型设备维修,设计制造了简易小吊车;还为食堂制造了馒头机。1975年她承担了五吨卸式箕斗的设计制造任务,用于矿山矸石山矸石的排除。维修是一个应急的差事,又大多是利用工人休息的节假日检修平时不能停止的设备。为此,她在矿上十三年,节假日没有休息过。
    1976年,她调到丈夫所在的单位冶金部自动化所电气传动室。由于专业不对口,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弱电方面的知识,诸如电子技术、可控硅电路、电力拖动自动化以及调试工作所用的各种仪器仪表。先后参加了武汉钢铁公司1150初轧机励磁和压下、上海第一钢铁厂1200板轧机压下工程的部分结构图设计和印刷线路板放大图的绘制,还参加了冶金部投资几百万元的攻关项目——长城钢厂 825初轧机和攀枝花钢铁厂1150初轧机可控硅供电装置的研制工作。这是国内初轧机主电机容量最大的两套可控硅供电设备,她负责水冷系统的研制任务。水冷系统是大容量可控硅供电装置能否安全运转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当时国内只有上海第五钢厂有一套从国外进口的水冷供电设备,但还没有投产。经对这套进口设备的水冷系统考察后,认为不够理想,于是决定自行设计和制造。1978年底她按要求如期完成了设计制造和组装任务。设备运到长城钢厂进行现场试运行,效果达到设计要求。这套供电设备曾经由于容量太大,在现场试运行的过程中电气系统多次出现问题而失败。他们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改进设备的结构,几经波折,历时九年,终于在1986年11月底投产运行。运行一年后通过部级鉴定,并获自动化院一等奖、1988年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她为这一天的到来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当站在领奖台时,她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这一年她由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她所在的单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把研制的电气设备应用于冶金工业,技术人员出差到一些钢铁企业参加设备的安装调度是家常便饭,她在四川长城钢铁厂连续奋战九年,在单位没有先例。这九年,她每年出差时间累计都在七个月以上,这对一个有家、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来说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也牺牲了很多。
    1990年她从传动室调到工艺室,主要是为自动化院多年来自行研制的电气传动设备做定型方面的工作,以利批量生产。她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设计了大量产品定型图纸和资料,直到1995年退休。退休后被返聘回单位工作了三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