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高唐资讯 > 人文高唐

高唐县由来

发布时间:2011/10/6 12:41:03 来源:转载 浏览次411 作者:佚名

历史

  高唐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即为高唐邑,西汉初置县,元代设州,至民国初年撤州复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高唐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战国时期齐盼子墓、三国时期华歆墓、东魏时期房公墓、宋代兴国寺塔、清初文昌宫大成殿等保护较为完整,具有较高的的文化和考古、旅游价值。按《水浒》传说复建的柴府花园、三眼井、李逵井再现了宋代古建筑群的风采。新开馆的孙大石美术馆藏画丰富,文物荟萃,精品纷呈,为县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杰奇才。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华歆、历史学家华峤、唐代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吕才,金朝左丞相王懋德等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各有建树,领一代风骚。

 

    高唐,春秋时期为齐国西境之“高唐邑”,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另外,关于高唐名称的来源有以下两种错误说法:

(1)“因境内古有高唐山”或是“因地处沼泽之高地,故曰高唐”;

(2)与宋玉辞赋有关。因为宋玉之作《高唐赋》、《神女赋》两文之中多次出现“高唐”一词,便认为今高唐便是宋玉文中所指之“高唐”。

(1)说可疑。西汉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置高唐县,高唐县城设在“高唐邑”,高唐邑遗址在禹城市伦镇大城子坡村和小城子坡村之间的千顷大洼中。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因域内低洼,无法排水,建不成囚地,故迁县城于今治。高唐邑遗址先为黄泛区,后为漯水阳,一向低洼。故“因境内古有高唐山”或是“沼泽之高地”说不确也。

(2)“与宋玉辞赋有关”说,更为荒谬。宋玉,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弟子。顷襄王时为大夫,王之近臣。善辞,以赋见称。著作颇多,其中有《高唐赋》、《神女赋》等作品传世。该两赋中,六次出现“高唐”一词,其赋中之意为:“高唐”乃云梦泽中一幢华丽的建筑,是楚怀王与顷襄王父子两人先后与“帝之季女,名曰瑶姬”的巫山神女梦中幽会之所。楚国之境不含高唐邑,云梦泽所指只是包括洞庭湖在内的汉中一带的湖渠。楚王怎能到当时属齐国的高唐邑游乐?更何况,“高唐邑”及其附近绝无巫山。“高唐邑是宋玉赋中的‘高唐’”之说错矣。

  将高唐一名的由来,与宋玉辞赋相挂钩不但荒唐,而且是对高唐的玷污。高唐有史以来,便是一块文明、圣洁、儒雅、富饶的净土宝地。与历史上的任何风流淫荡故事无关。

据旧志记载,高唐上古为爽鸠氏之墟,爽鸠氏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刑官。“高唐邑”做为地名,早在公元前554年,就出现在《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一文中。公元前206年的西汉元年,于齐国两界的重镇高唐邑建县,县用邑名,古称高唐县。

  尧、舜、夏、商时代,高唐属兖州之域。西周时,文王分封诸侯,高唐被封为姬姓的用国。春秋时,高唐属齐国西界.称高唐邑。秦朝时,高唐属东郡。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汉因袭秦制;划分郡、县,始置高唐县,隶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东汉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国。当时,高唐县区域含今禹城市和齐河县大部。县境西限是流经固河村西的故黄河,县城所在地在禹城市的伦镇西。三国时,高唐属魏国冀州平原郡的侯国。史书记载,当时“朱灵封高唐亭侯”。西晋时,高唐县属冀州平原国。

以“高唐”为地名的地方有数处,均与“侨置郡县”有关。西晋建兴五年(317年),高唐县建县523年时,侨置于今安徽省霍丘县高唐集。

  所谓“侨置”,是指南北朝时期,由于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又称永嘉之乱或五胡十六国。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避战乱,晋室皇族南渡长江,郡县官员、达官贵人以及部分百姓也随之南逃。为应付大量南下移民,东晋南朝政权利用侨置的方法,设立了众多的侨置郡和侨置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移民。政府在流民聚居之地,按流民原籍之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登记和管理,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太守和县令。侨置郡县“皆取旧攘之名” 原意本是寄寓,并无实土,侨州郡县的户籍亦只属于临时性质,著籍者可享受免除徭役的优待。多数侨置郡县形同虚设,实为流亡政府。

  420年,刘裕灭东晋,建南宋。疆域北扩,山东之东南大部归属南宋。在江南侨置的山东郡县纷纷回迁。当时高唐县县境仍被北魏所占,高唐不能迁回原地,便侨置于省内的邹平(今邹平县孙镇高唐村),后迁至章丘(水寨)。

  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于原高唐县处复置高唐县,属济州南清河郡。北齐文宣帝商洋于公元550年废除清河郡及灵县,高唐又改属于济州部清河郡。隋朝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8年)属博州,统辖高唐、聊城、堂邑三县。同时,将刘宋侨置之高唐更名为章丘。

  高唐县在近200年的流亡中,权或大或小,人或多或少,土或有或无,南下东去,没有解体,“高唐”之名向未隔断,并在侨置之处留下“名迹”。

  封建王朝,帝王之忌讳甚多。帝所讳,全国讳。帝名之讳,其严最甚。与帝名有一字相同,或同音,或同韵,皆属讳的范畴,一律更名。高唐县名就因此三次。

  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忌讳“唐”字,于693年(武周长寿二年),将高唐县改称崇武县,此曰一改县名。改后的县名之意为:崇拜武则天。中宗李显复唐后,于神龙元年(705年),恢复了高唐原名。【注】讳:音huì,忌讳。

  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宣武节度使朱温代唐,即皇帝位,改国号后梁,年号开平。朱温,安徽砀山县人,一名朱全忠,又名朱晃,“晃”与“唐”同韵母“ang”,为避帝讳,欲改高唐之名,因县城东南有小土山,其形如鱼,称鱼丘山,县因山名,改称鱼丘县,此曰二改高唐县名。923年(后梁龙德三年),后唐灭后梁,于924年(后唐同光二年),复名高唐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