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高唐资讯 > 人文高唐

尤德民:青山妩媚我如是

发布时间:2012/3/13 17:14:42 来源:转载 浏览次1143 作者:佚名

 
张庆秋  李光桢  倪富强
 
放之于艺术,一时的际遇与天分,或许会换来短时的地位与荣耀,但若无贯注生命思索的孜孜以求,终为眼前花水中月,徒为剩技矣。尤德民,一位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青年画家,正是因为对绘画艺术笃初慎终所秉承的“真爱、责任、奉献”,从而使他的作品散发着极具个性特色的人文气息。
少  年  追  梦
24岁成为山东省美协会员,29岁成为中国美协会员。光环虽然只能代表过去,但对16岁起才真正接触绘画艺术的尤德民来说,可谓十年一剑。
对于绘画的爱好,尤德民自孩提时代便已生发。受那时家庭条件的局限,艺术教育机会的缺失,一直以来,他的绘画仅限于自娱自乐自我欣赏,师从根基毫无可言。即使如此,他在书画艺术上的天分,还是换来了乡邻师长们的认可——上初二时,他书写的对联拿到集市上就可换 “真金白银”了。
真正让尤德民步入绘画艺术的殿堂,则是1990年他于济南长清第六中学系统学习绘画基本技能的那一年。就是在这里,他才发现,绘画原来是这样!自己以前的那些自以为是,原来在这里什么都不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系统学习速写、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课程,感念激动之余,他更有一种眼前豁然敞亮之感。聪颖的天姿,勤勉的研习,不断的否定,使他在一年后以专业课全市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
在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学习的三年里,将全部课余时间用来专注地研习书法、中国画,拜师学书画装裱,是尤德民至今想来,聊以自慰的正确选择。“书画同源。古人云:作书如作画者得墨法,作画如作书者得笔韵。那时,我便对这些有所认知,并身体力行地将更多的精力放之到书法的研习中来。几年下来,虽然绘画没怎么出成绩,但‘磨刀不误砍柴工’。随着我对手中毛笔驾驭能力的提高,使我在以后的中国画创作中受益无穷。“有些时候,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所做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那时,因对外界信息的了解受限,在我的意识中,只有淄博才是我学习绘画的天堂。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虚一点是吾师。尤德民是个有心人。在校期间,为了节约成本,他所在班班主任决定由其牵头成立书画装裱小组。可此时他对装裱技术却仅仅是一知半解。老师的信任,同学们的期待,给予了他一定要将技术学到手的动力与信心。于是,但凡学校驻地的书画装裱店,都成了他学业余暇的拜师学艺之所。也就是那时,他不仅在热心店主们的帮助下,将装裱技术烂熟于心,使之成为日后一段时间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对大量名家字画的揣摩,使得他眼界大开,为将来绘画艺术的走向,打下了取法乎上的基调。
小  荷  尖  角
1994年,尤德民毕业后被分配到淄博丝绸印染厂。三年后,为了实现自己一直追逐的绘画梦想,他毅然辞职,以装裱为业,潜心于绘画艺术的研习。也就在这一年,他的作品《陕北印象》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山东省美术作品展”(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美协主办)中荣获一等奖。这一年,他23岁。其过人的美术才华一鸣惊人,很快在彼时美术界兀露圭角。
翌年,他携作品《秋意正浓》又在山东省美协主办的“山东省首届中国山水画大展”中获金奖。两次参展,两次夺魁,淄博出了个尤德民,彼时的淄博美术界,尤德民就是一种形象的代言,亦或说,他已成为一种代表地域的标签。
自此,尤德民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2000年,《深山雨踪》获“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展”铜奖(中国美协主办);2002年《天行健》获“纪念建军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总政宣传部、中国美协主办),此作品又于2003年被特邀参加“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书画展”(法制日报社、全国普法办主办);2003年作品《云腾致雨》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协主办),作品《山静日长》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研班结业作品展”优秀创作奖,《溪山秋远》参加“中央电视台建台45周年名家书画展”……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在同道们的眼中,一条繁华锦绣的康庄大道,已然铺陈于尤德民面前。可此时的他却愈发沉稳,自静其心,以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沉浸于对自己绘画风格的思索。“那时虽然在国内的展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时间的推移中,我却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绘画中存在的缺憾——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那时的创作,现在想来,只能说是在观摩前人师长作品获得灵感后的一种再创作,完全是一种在才气支撑下的即时发挥。这就决定了囿于前人的限制,而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而绘画最终呈现给人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美感,更在于蕴于其内的人文关怀。若想获取此等,就必须提升自身对绘画理论的认知及丰厚自身的人文学养。”这种感思,尤其自他2002至2003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研班学习的一年最为强烈。为了寻求更新更深的突破,经乡友、著名画家杜月涛热荐,2004年至2005年,他于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助教研究生班继续研修学习,这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在中央美院,尤德民攻读当代文化与美术专业,着重于当代文化与美术理论、批评方面的研习。“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庖丁所好者道,技近乎道。概技可学,道不可学,画亦如是。”在尤德民看来,绘画的技法可以学自别人,但灌注作品的思想,则必须由自己生发。而强大的文化艺术理论的支持,则会令人事半功倍。
正是基于此前的感知和此时的际遇,尤德民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仔细研读,从艺术理论到艺术史、方法论等国内外重要著作,他甚至自己补修了美术史论方面本科主干课程的全部。“那时的我,感觉就是一个小学生。此前所经历的那些光环,在这神圣的学术殿堂中自觉消退,一切归零,从‘心’开始。”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就是在这一年的潜心研习大量与文化和美术理论批评有关的书籍,从而为以后自身绘画艺术的走向及风格的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独  出  机  杼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尤德民是一位勤奋笔耕、求索不止的艺术家。龙瑞、陈授祥、尹吉男、邹跃进、曾先国等著名艺术家,都对他人生的成长及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令他心存感恩。
他在研习山水画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早期山水画崇尚北派山水,注重结构,追求气势雄强、豪壮苍莽的美学品格;后在高节奏、高科技、信息化的氛围中,涌起一种源自生命深处的“怀旧”感与“回归”的精神要求,他的艺术开始取向于南派清逸苍润的山水画风。其画面中处处流露出复古意境,却不乏清新隽永,包含了当代画家的现代精神内容与现代人的心灵渴望。
在他看来,一个从事山水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全面研究从古至今的艺术传统,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代传统的研习和探索上,也即对待绘画,既要“从一而终”,更需要“见异思迁”,在艺术创作中不蹈故常,独出机杼。这是因为现代山水画传统,就是在对古代传统的继承和否定的辩证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仅仅停留在对现代山水画传统本身的学习和探索是不够的,必须重新回归古代山水画传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山水画,使其具有中国的“文化感”。
近几年,尤德民绘画参选了由中国美协举办的多次画展,出版《山水画技法系列--云水画法》、《山水画技法系列--秋景山水画法》专著两本,以及《当代中国画名家艺术研究--尤德民写意山水》、《中国画青年名家书系--尤德民》、《尤德民山水精品集》《中国画名家走进“黄河口”尤德民卷》等多部个人画册,他的笔墨功夫于此间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他的笔下,元人笔墨的萧散韵致、宋人丘壑的惨淡经营,在他不露痕迹的张弛中得到了颇具现代,而又不乏个我的诉诸和延伸。故而,苍劲松活的笔踪与超然心绪的传达,在古涩生辣的意味与墨痕水迹的表述中,表现了当代画家的人文情怀,这,当是尤德民山水画的基本特征。
尤德民获奖的作品有多幅,最让我们怦然心动的当属《融雪》。该画以外形的“整”与内在的丰富,外在节奏的统一和水平线的构图,内在写意山水笔墨的松动,局部工笔画的分染法等鲜明的特色风格,使整幅画作既具现在的融合,又有传统笔墨的身影,最终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获提名奖。
“《融雪》之所以能获奖,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得益于唐老师的指导。”据尤德民介绍,2006年初,正当尤德民因探究如何将传统造型因素、色彩因素、结构形式因素等打乱重组,创建属于自己的绘画符号而时有困惑时,是年冬,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唐秀玲教授重彩高研班的开课,使他眼前柳暗花明。
在一个月的学习中,尤德民认真临摹了两幅永乐宫壁画的局部,在基本掌握重彩画的材料使用方法和基本作画步骤后,在唐教授的鼓励下,他又临摹了《千里江山图》的一段局部,第一次尝试这种传统图式与现代技法融合的形式。
直到现在,尤德民仍记得唐教授所讲的:“材料的运用是为画面服务的,不要为了材料而材料……大家能不能搞好创作,还是取决于对画面的认识,也就是自己对作品的综合认识。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利用重彩画材料的特殊性,来完成自己心中理想的画面效果。”
《融雪》的创作成功,即是尤德民将传统写意山水画和重彩画融合成重彩山水画的一次有益尝试。
事实上,他的艺术发展,始终伴随着时代进程的步伐,以非凡的才气和苦学的精神,不断调整发展路向,从而适应时代和艺术发展的需要,表现出他立身于世的时代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
 
善  怀  天  下
“做大事者当胸怀天下。”此,若为普通人所言,难免有些矫情,不具说服力。而放之于著名画家黄格胜教授身上,这,便是他致力躬行的座右铭。
2009年,尤德民考入广西艺术学院,成为中国画山水方向硕士研究生班中的一员,师从著名画家黄格胜教授。“黄老师身上同样有太多太多太多令我们景仰和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广西政协副主席、广西艺术学院院长,每天光政务方面的事情,便让他应接不暇。可他即使再忙,哪怕是在会议的间隙,都会抓紧时间勤勉于对绘画的研习。因此,他每年总会推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不仅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他不仅悉心教授我们创作的技法,更注重对我们人格的历练与培养。鼓励我们要像李可染大师那样有敢于‘为祖国山河立传’的胆魄与献身精神。唯如此,才可为艺术注入永恒的生命力。”
生活中的尤德民,言行一致,不卑不亢,从来不装样子。喜欢做的事情,就欣然而为,极富社会良知,常有济危扶困、公忠体国之举。经黄教授的言传身教,更使他体会到,作为一名画家,善怀天下献身艺术不怕吃苦的人品与精神,不可或缺。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先后3次累计捐出5幅精品画作,参与了淄博市慈善总会、搜狐博客圈、广东省惠州市慈善总会组织的募捐活动;2010年,中央党校邀国内知名画家,欲创作巨幅山水画悬挂于会议大厅。尤德民笔下含情,纸上纵毫,倾尽心血为其创作了巨幅山水《长河万里图》,自百余位画家中脱颖而出,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前不久,尤德民佳构《溪山远望图》告竣时,有藏家欲以8万元购之,他毫不为金钱所动,执意将斯图奉献给了驻鲁某部。
取  法  乎  上
现代山水画就是在对古代传统的继承和否定的辩证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仅仅停留在对现代山水画传统本身的学习和探索是不够的,必须重新回归古代山水画传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山水画,使其具有中国的“文化感”。 “在理论上,他主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在实践中,他以‘气’入画,重在写山水物象之‘魂’。于是,他画出了既体现山水画真谛,又充分显现自我个性气质的一家风仪。”(贾德江语)
 
严格意义上讲,山水画的对景写生其实正是一种对景创作。它要求画家调动主观能动性而不为物役;同时它要求尊重物象所给予画家的感受而不为心囿,强调心与物的冥合、主客的高度统一,这就是“意”之所在。在平时的写生中,尤德民很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觉,也即“意在笔先”,并恰当地表现出来。他强调笔墨文脉、张扬写意精神、贴近自然山水。
写生作为画家搜集绘画素材的重要手段,它是造型的基础,也是中国画骨法用笔的依据。故而,每个有志于在绘画上有所建树的艺术家,都不可绕避之。“2004年春天,我与杜月涛曾一起到太行山写生。就是那时,他所教授的‘写生应从境界入手,笔墨辅之’对我触动很大。”自2003年至今,尤德民每年都会拿出少则两个月多则三至四个月,穿行于祖国的山野林石之间,固然孤寂清苦却也逸趣自绕。特别自他2009年考上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班后,与黄格胜教授教学中注重写生的理念不谋而合。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7次或个人或群体奔赴广西、山东的秀美山水间,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素材。而且,尤为难得的是,尤德民每经一次印象深刻的写生,总会伴之出一本画册,对彼时的创作进行及时的梳理与总结。2005年深秋,他曾一人居于山东邹平大马峪写生月余。清寒的天气,交通的闭塞,生活的不便,都没有遏止他写生的激情。这次的写生,不仅促成了他在老家高唐县举办的一次至今仍为业内人士所记忆深刻的个人画展,还推出了《当代中国画名家艺术研究--尤德民写意山水》一书。观其写生组画,如入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每幅作品都冲融着那份原创的、鲜活的气息,挥运之际无有凑迫之窘也无有滞涩之感,尽显“写意”风流。
青  山  妩  媚
采访尤德民,是在他的家中。彼时,在他画室的画案上正摆放着一张已铺了浅紫底纹的丈二匹斗方的宣纸。据了解,他的这幅画取材于广西苗寨元宝山,是新近正在创作的一幅作品。虽其作品全貌还犹抱琵琶,但从其用钢笔所勾勒出的草图,以及翻阅他在黄格胜教授指导下三进元宝山所积累的百余幅线描,深厚的人文积淀,扎实的造型功底,勤勉的向学态度,恬淡的人生境界,莫不一一呈现。或许,这幅此时未竟的作品,将会是他继《融雪》之后,攀上又一个新的高点。
2011年底,尤德民的研究生课程行将结束。受黄格胜教授的钦点,作为研究生班的唯一一名学员,届时他将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因此,80余幅展品的创作任务,成为他现时的主要工作。
   “知为艺术要付出生命的全部,把喜爱变成责任和动力,把艺术跟生命融为一体。”尤德民在其一画册中写下如是话语。想来,这便是他在绘画艺术的追求之路上掷地有声且躬身践行的心声与宣言吧。
辛弃疾词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磅礴之气度,成竹之胸襟,可见一斑。而尤德民在绘画中所践行的山水精神,在绘画过程中所呈现的从容自信,不正如词句所言吗?而此时的他,尚未至不惑,年龄的优势,再赋予其恬淡的心态,颖悟的思维,不倦的追求和坚贞的信仰,假以时日,他的绘画艺术一定会构筑起一个极具生命张力的发展空间。
由衷祝福他,并期待着他在人生的不同节点,为我们呈现更多的精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