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高唐资讯

官宣!高唐杨屯镇总体规划公示,2035年变成这样!

发布时间:2019/8/27 18:23:10 来源:转载 浏览 作者:佚名

高唐县杨屯镇总体规划公示

目前已组织完成《高唐县杨屯镇总体规划(2019-2035年)》的编制工作,现将《高唐县杨屯镇总体规划(2019-2035年)》向社会进行公示,公开征询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1、镇域规划范围:杨屯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约104.57平方公里。镇区规划范围:东至杨张路、南至花园路、西至高东高速,北至工业一路,上位规划确定的最大城镇开发边界为1.5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为2019-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9-2025年,远期2026—2035年。

二、发展目标与战略

1、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镇域经济发展为主抓手,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强大引擎,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进程,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大飞跃、社会事业大进步、乡镇面貌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提升,建设文明祥和富裕的杨屯。依托独特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紧抓城镇转型发展契机,以徒骇河生态景观廊道打造为契机,以现代生态农业、建筑板材加工、乡村振兴等为新的增长突破口,积极发展相关链条产业,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将杨屯镇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高唐城郊休闲小镇。

(2)目标体系

2、发展战略:三轮驱动

(1)产业结构调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搞好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城镇发展的主线,在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快二、三产业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优化工业结构,抓住京津工业外迁的有利时机,打造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

(2).区域协调发展杨屯镇作为高唐县重要的一员,应该从高唐县的总体发展出发,研究杨屯在整个县域的职能分工及交通区位,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杨屯镇发展的目标和规模。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杨屯镇与高唐其他乡镇的产业互补配套、基础设施共享。

•优化村镇体系,实现村镇的合理布局

•统筹兼顾,形成整体经济合力

•“大城镇”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壮大镇区按照“工业立区、服务业兴区”的战略要求,切实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继续做大做强工业,着力突破服务业,促进产业发展,夯实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实现产业强镇、产城一体的发展。

三、镇村体系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科学引导镇村建设,科学引导镇村体系建设,结合杨屯镇的实际情况,规划确定“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镇村体系。第一级:镇区,人口规模为1.40万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二级: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规划确定8个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应突出地方特色,推行建设多层住宅。第三级:基层村,基层现状村庄优化布局,逐步推进其社区建设。

四、镇区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形成“两心、四轴、七组团、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两心”:镇区综合服务中心,以行政办公和文化体育中心为主;镇区教育医疗中心,以中学、医疗康养为主心。

“四轴”:沿520省道的城市功能拓展轴,沿阳光路的公共服务发展轴,沿东兴路的公共服务功能拓展轴,镇区外围沿杨张路、正阳路、工业一路布置的滨水休闲景观轴;

“七组团”:综合服务组团、教育医疗组团、产业组团以及围绕服务组团布置的四个居住组团。

“多节点”:各个功能组团内部的公共服务中心、开场空间等节点空间。

五、镇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行政办公用地根据镇区的发展要求,在原有的镇政府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改建,在镇区规划布置3处行政办公用地:

①位于阳光路与沐春路交叉口西北侧,配置镇政府、结合绿地和文体中心规划布置一处行政办公用地;

②位于花园路中部布置派出所;

③位于520省道与东兴路交叉口西南布置国土局杨屯所。规划到2035年行政办公用地2.24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1.49%,人均用地1.60平方米。

2.教育机构用地

初中:镇区设初中一所,即杨屯镇中学,在原址基础上进行扩建,规模为24班。

小学:镇区规划保留现状,总规模24班。

幼儿园:镇区结合三个居住组团设置幼儿园3所,总规模18班。

规划到2035年教育机构用地面积9.73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6.49%,人均用地面积7.78方米。

3.文化设施用地

镇区级:规划结合行政办公中心及公园绿地的建设,在镇区西部布置一处文化设施用地,规划用地面积为1.16公顷,可建设包含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形成集图书、艺术、民俗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

社区级:在三个居住社区,结合绿地、广场及办公用地的建设,分别规划三处文化设施用地,可设小型图书馆、文化站等设施。规划到2035年文化设施用地达1.3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0.87%,人均用地0.94平方米。

4. 体育用地

镇区级:结合镇区行政文化中心,规划大型体育场一处,紧邻镇政府,规划占地0.92公顷。同时,结合学校改造、镇区绿地建设,增加体育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社区级:在各社区结合绿地、广场布置体育活动场地。规划到2035年体育用地0.92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为0.61%,人均用地0.66平方米。

5.医疗卫生用地

镇区医疗保健构配置有杨屯卫生院一所,用地面积0.90公顷。镇区医疗保健机构配置有医养中心一处,用地面积0.43公顷。规划到2035年医疗保健用地1.33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为0.89%,人均用地0.95平方米规划。

六、商业服务业实施用地规划

规划镇区商业金融用地主要位东兴路、阳光路两侧形成纵横交叉的两条轴线,同时在两条道路交叉口形成集中型商业设施。规划到2035年商业设施用地面积7.2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4.81%,人均用地面积5.15平方米。

七、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1、道路系统规划:规划镇区道路系统由干路、支路两级组成。

主干路:是承担镇区交通流量的主要道路,规划镇区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体系。

三横:阳光路、花园路、工业二路;

四纵:杨张路、东兴路、沐春路、西环路。道路红线宽度按16m控制。

支路:镇区支路由“三横、两纵”组成。

三横:工业一路、笃行路、学达路;

两纵:兴安路、长兴路。道路红线宽度按12m控制。

八、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四带、多点”的绿化景观结构。

“一轴串联”:沿520省道形成的城市绿化景观带,串联多个公园、广场空间,打造杨屯镇绿化形象展示空间;

“四带飘逸”:通过打造西环路、正阳路、杨张路、工业二路形成的滨水景观带,打造蓝绿融城的生态格局;

“多点共生”:布置在镇区内部多个绿化节点,通过城镇级公园和社区级公园二级绿化节点打造,提升整体生态环境。

九、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遵循紧凑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城镇近期的用地发展方向为:居住用地原地改造发展为主,工业用地在镇区520省道以北产业集聚区集中发展。

(1)道路建设

近期内完成镇区内工业一路、阳光路、花园路、长兴路、东兴路等道路部分路段的新建和修缮,,并加强道路两侧绿地的控制,构筑通达便捷的镇区道路网络。

(2)市政设施建设

建设镇区污水处理厂、供水加压泵站、燃气调压站、消防站、供热站及垃圾中转站,并结合道路建设敷设相应的配套管线。

(3)居住社区改造及建设

做好杨屯镇区村的旧村改造,镇区村改造安置小区及安居小区内必须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镇区服务水平。扩建杨屯镇中学、中心小学和幼儿园,结合居住区的建设新建幼儿园。结合各居住区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形成社区服务中心2处。

(5)绿地建设

结合道路建设做好相应的沿街绿化;完成社区绿地公园建设项目。

(6)工业园区建设

继续调整和完善杨屯镇区520省道以北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产生规模效应。

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编制体系

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切实提高城镇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队伍建设,落实经费保障,规范城镇管理的制度、标准与审批程序,依法行政,保证规划实施的合法、公平和效率。在本次总体规划审批通过后,城镇规划主管部门应依据本规划,尽快组织编制详细规划及各专项规划设计,对镇区总体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使镇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和目标得到具体落实和贯彻。

(2)完善引导和调控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镇区规划实施中的作用,根据土地价值规律和产业集聚规律,完善政府土地利用引导和调控机制,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建立城镇规划、发展改革、土地管理、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城镇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应计划互动一体的城镇发展调控体系。

(3)创新投融资机制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吸引社会与民间资本和资金,实现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化、多元化经营,共同推进城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经营、管理好城市。

(4)健全监督机制

在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公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城镇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的作用,认真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政治力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基层居住小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城镇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对城镇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5)加强公众参与

切实落实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加强对城镇规划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