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高唐新闻

楹联:“平平仄仄”的乡土情

发布:2014/9/29 10:19:41  来源:高唐新闻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楹联拥有其一字一音的独特艺术形式,而这一文化瑰宝,早已深深地扎根在“山东省楹联文化镇”——琉璃寺镇的土壤中。琉璃寺镇党委书记王保峰告诉记者,该镇的秦庄村、营坊村今年6月份被评为“山东省楹联文化村”,并吸引了周边县(市、区)的楹联爱好者们前来参观、切磋。楹联托起向善的力量来到秦庄村,记者不禁被家家户户的大门外悬挂的楹联所吸引。每一副楹联,均为大红色的木板,苍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刻于板上,使得秦庄村的门庭显得更具韵味。

    秦庄村村支书秦秉孝告诉记者,这些楹联都是由村民秦秉忠、秦秉悌等楹联爱好者题写的,每一副都反映出该户的家庭特点。“祖传镶牙技能精湛人称颂,赡养孤寡高尚品德美名扬”,这是悬挂在村民秦秉文家门口的楹联。“我觉得,下联把我们家抬得有点高了,有点担当不起了。”秦秉文谦虚地说。原来,秦秉文一直赡养着村里的孤寡老人陈桂英,如今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秦秉文说:“来我家镶牙的人看到楹联上的字,都会夸我们心好,其实每次听到他们夸,我心里都美滋滋的,但我明白这是大家对我们一家的认可和激励。”楹联文化渊源有自

    在秦庄村,不乏国家级楹联学会的会员,楹联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为什么秦庄村的楹联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秦秉忠告诉记者,多年来,秦庄村始终把发展书画诗词楹联文化作为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如果非要挖其根源,还要从老一辈说起。

    原来,秦庄村自明洪武年建村以来,已有500年的历史了,清至民国,秦庄村迎来了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少顶五品、七品衔的拔贡出自该村。秦秉忠说:“按当时的情景,可以说是‘家家识笔墨,户户习丹青’。我奶奶也是大家闺秀嫁过来的,当时她对国画、书法特别擅长,还能两手写字呢,我酷爱文墨就是受她的影响。”

    如今的秦庄村人,继承着先辈们对于文化的坚守。每逢年节,各家都有写楹联、送楹联的风俗习惯,楹联文化代代相传。秦庄村还多次组织国家、省、市级会员,积极参加有关会议与各地举办的征联活动,以提高会员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楹联创作能力。“别看我们这里只是个村子,但是我们村的楹联也被收集在《中国对联作品集》和《山东省楹联集成》等书中。”秦秉忠骄傲地说。

    营造浓厚的楹联文化氛围

    营坊村的村民们也对楹联文化很痴迷。村民罗少文说:“受乡里楹联爱好者的影响,我也开始学习楹联,现在我的本事也长了不少,也是省楹联学会的会员了。”“楹联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我镇现有镇级楹联组织,注重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诗词楹联爱好者,现有中国楹联学会会员5名,省级会员9名,市级会员62名,县级会员80名,楹联爱好者近500名。”王保峰说。据他介绍,自从县楹联学会琉璃寺分会成立以来,该镇充分发挥农民艺术家的作用,举办了楹联培训班,并多次举办楹联展,通过送楹联下乡,楹联教学进入课堂等形式,使得楹联文化深入人心,营造了浓厚的楹联文化氛围。“楹联文化不能仅止步于扎根,我们还要让这一瑰宝在这块土壤中发芽,以实际行动擦亮‘楹联文化镇’、‘楹联文化村’的品牌。”王保峰说。



扫一扫关注高唐信息港微信公众号知高唐。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在线投稿 | 留言反馈
| 帖子处理申请表
Copyright © 2003-2009 gaota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