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高唐资讯 > 人文高唐

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头人——王连国

发布时间:2013/11/18 17:18:50 来源:转载 浏览次67187 作者:佚名



王连国,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
    1964年7月,王连国出生于高唐县琉璃寺镇后关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在许楼联中求学时,学习虽然辛苦,却在求知的过程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1982年9月考取山东矿业学院(今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图书馆学习。一次,到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矿实习,看到工作面采煤技术落后、工人工作环境恶劣、煤矿安全存在隐患时,萌生了想要改变这种恶劣状况的想法,立志将采矿专业作为自己人生的终生事业。从此,他只要有机会就到煤矿上去,深入了解煤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拜煤矿工人为师,并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煤矿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既锻炼了实践能力,也为后来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9月,考取本校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先后任山东矿业学院助教、讲师,1998年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他积极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探求采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还经常带领学生一起下井,使学生所学课本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被学生评为心目中的好老师。
    为了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1997年9月,王连国又考取了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人生来说又是一次重大转折,使他在采矿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确定了以目前急需解决的软岩巷道支护、底板水害防治为主的重点研究方向。2000年10月,他完成了《底板突水的非线性特征及预测》的博士论文答辩,博士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2001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1年9月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2005年获江苏省人事厅授予的优秀博士后称号。
    2003年他被遴选为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004年作为引进人才到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系任教,2008年调入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并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我国软岩与巷道支护及防治水领域科研工作的第一线,针对软岩巷道支护这一世界性难题,通过对软岩基本特性、锚注支护的机理、注浆材料和浆液在围岩中的流动规律,锚注引起的围岩应力和变形的变化规律,锚注支护的检测和锚注岩体工程质量评判等的系统研究,提出了软巷道锚注支护理论与技术体系框架。该项成果创造性地将锚注理论与技术应用于高应力软岩巷道、深部动压软岩巷道及复杂煤层巷道支护,较好地解决了这类巷道的支护问题,为解决我国高应力软岩巷道等岩土工程中的支护难题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底板突水演化过程的复杂性,描述底板突水演化过程的数学物理方程一般是高度非线性的,因而底板突水是一个非线性开放系统,从非线性角度对底板突水进行研究,较以往的理论和方法更符合底板突水的本质特征。为此,他采用非线性科学的混沌、重正化群方法研究了底板岩层变形破坏规律,采用突变学理论研究底板突水的机理,寻找影响底板突水主要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采用优越的遗传算法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底板突水量组合人工神经网络预测预报模型,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非线性预测预报理论框架,并将该项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现场防治水实践,解放了大量受水威胁的煤炭资源。这些成果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高应力极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完成的“破碎岩体渗流规律及其在煤矿突水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员完成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项、横向项目30余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
    王连国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7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2008年被遴选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
相关文章